“现在化妆品行业招商活动名目繁多,旅游、抽奖、邀请大明星、送金条……几乎到了无招可出的境地,但这些都是优待经销商的奢侈性行为,而经销商也对类似招商会感觉麻木。是否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公益事件来策划一场招商活动呢?”近日,一位行业人士突发奇想蹦出这样一个观点。
然而该人士的观点一抛出来,就受到了其身边行业专家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其突发的“奇想”却与最近一直不断的自然灾害有关。
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据统计,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年同期最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五省出现重度气象干旱现象。根据民政部统计,截止5月27日,上述五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5557.6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250.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接着,干旱之后出现旱涝急转情况。6月3日开始,持续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降雨,其中湖南省降水在极大缓解旱情的同时,又因局部强暴雨而引发洪涝灾害。根据各地上报湖南省防办的信息统计,当前,湖南省除了有61万人仍然面临饮水困难外,另有60多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灾。另外,贵州省望谟县出现持续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截至6月7日上午8时,据初步统计,此次洪涝灾害已造成该县14人死亡,35人失踪,受灾情况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公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在自然灾害面前,对致力于美丽事业的中国日化企业来说,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当然,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公益事业一般来讲分为常规性公益和突发性公益两种。常规性公益是指企业每年都会有具体的计划和资金专门用于赞助公益事业,国际大牌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突发性的公益主要是指有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企业参与的公益事业。比如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去年的西南大旱等。
在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日化企业不分大小一般都能捐钱捐物,奉献爱心。但对本土日化企业而言,常规性的公益事业却投入得不多。不过,一般的观念认为公益事业都是上规模大企业的“形象工程”,对中小企业来说,那可能还是一种“奢侈行为”。
做公益到底是“形象工程还是奢侈行为”?其实这个问题去问参与其中的企业家,他们基本上都会说“做公益就是为了做公益,绝对不是为了什么?”诚然,能有这种认识和真正做到这种境界的企业家是受欢迎的,但即使口中是那么说,但其心里另有目的,而实际行动中确实捐款捐物,帮助不少有需要的人群做了不少实事,这样的公益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
人生在世,难以免俗。处于商业中的企业更是如此,积极投身公益无论有怎样堂而皇之的语言,但其潜意识里面必定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着想的。要说有所区别,表现在“象”上面,大品牌企业通常着眼于一个长远的市场考虑问题,而普通企业则只能就事论事解决目前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大品牌企业的做法,与普通企业的做法都没有错。通常,错与对是站在一定的立场和角度上看问题后引发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用大品牌企业的眼观去审视小企业的做法,与此同时自然也不便于用小企业的眼观去审视大品牌企业的做法。
只是对大品牌企业,或者普通企业而言,无非是如何来审时度势,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已。目前,本土日化企业的招商会动辄投入数百万、上千万,对于这样的行为,不少行业人士已经开始诟病。无怪乎上述行业人士,也提出了一个“突发奇想”的观点,但事实上当中的错与对,其实难以定论。
正反观点PK公益招商会
就目前本土化妆品行业最热衷的招商现象。对本土日化企业而言,如果不采用优待经销商旅游、抽奖、邀请大明星和送金条这样的方式来招商,目前阶段他们还能有更好的方式吗?
其实,本文刚才提过,人生在世难以免俗,招商就是招商,在商自然言商,投入资金来招商营销,这是最光明正大不过的事情了。作为品牌运营者,在没有更好的招式出来之前,姑且用用这些传统的招式,亦未尝不可。至于这种方式的效果有多大,那就另当别论了。
然而除了传统招式,是否可以利用赈灾的形势,来做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招商活动呢?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反对者认为,利用公益事件进行招商活动,此行为实在是“恶毒”,利用公益进行招商宣传,必定会适得其反,给品牌美誉度蒙上阴影,甚至可以说那是冒商业之大不韪。反对者的理由是公益就是公益,招商就是招商,公益事件与商业行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比如最近的“真维斯楼”事件,清华大学要搞校庆,“真维斯”品牌前来“冠名”庆祝,而清华校办最终将“真维斯”牌铭挂在了其“四教楼”上,但最终“真维斯”牌铭挂得不是那么自然,据说是被几个清华的学生将那牌铭给漆白了,搞到清华校办不得不摘下来,至今清华校办与真维斯之间如何商量处理,尚不得而知。
然而,赞同者的观点则不然。赞同者认为,招商是为招商;做公益打造企业形象,还是为了招商;而直接策划一场公益事件来招商营销,一样也是招商。就事论事而已,现在是一个讲究创新的年代,谁敢于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有可能会壮烈牺牲,但一样可以喝到头啖汤,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公益活动来进行招商宣传呢?现在日化企业的招商会,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品牌运营者不是让经销商到新马泰旅游,就是让经销商抽奖或送金砖给经销商。将这种奢侈豪华的风格转变为赈灾公益未尝不可。
其实,赞同者一样会用“真维斯”楼事件打比方说明问题。赞同者认为,让真维斯在清华冠名,一来可以鼓励清华学子,为学子们树立成功的榜样,二来真维斯赞助给学校的资金,还可以用于改善学校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又或者为学校提供科研经费。因此这种赞助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的。赞同者认为,反对者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反对者会觉得金钱是庸俗的事物,而学校是美丽的殿堂,不能让商业的行为来玷辱了纯洁的校园,但是没有庸俗又何以来纯洁呢?而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又何以有文明呢?而至于真维斯冠名校庆,结局如何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真维斯因为此事件而着实“火”了一把,成为议论的焦点,挣足了眼球。
事实上,作为一种观点,辩论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充足的理由。处于辩论的双方,任何一方都说服不了对方。因此,就辩论层面来说,那是不可以解决问题的,辩论的目的只能是以正视听,为决策者提供思路而已。
然而对品牌运营者而言,对行动执行家来说,到底是要冒所谓的“商业之大不韪”,策划一场极具争议的“化妆品公益招商事件”,还是按照传统的老套路出牌,那可就得慎思笃行了。